汉和资本:情绪曲线上的无形重量

好买说:投资过程中,我们应尽可能避免情绪上无形压迫感对我们决策的影响,学会设置空白空间,尽量做到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。

我们都知道在情绪波动剧烈的情形下,做出理智的决策就相对困难一些,常听到的口头禅“冲动是魔鬼”也就是由此得来的,我们常用的解决方法,是在情绪异常时,暂时不去做决策或者比平常更加慎重地决策。但是生活中有很多隐形的“重物”压在我们的情绪曲线上,它们每一个重量也许都不算太重,不足以直接影响情绪曲线而被我们发觉,但是它们数量众多,且大多数都会长期存在,与我们的情绪朝夕相伴,时间久了,情绪就有可能处于一种长期被“压迫”而不自知的状态中,而我们的决策也有可能因此而发生较大变化。本文即将对这种沉默的“压迫”感及其影响展开分析。

为什么存在不自知的“压迫”感?

1. 信息只能在有限“带宽”的大脑中处理

有研究显示,如果把大脑比作一条高速公路的话,那么同时在这条告诉公路上并行的车辆最多不能超过7辆,也就是说我们大脑可以集中精力同时处理的事情一般不会超过7件事,一旦超出这个范围,我们就会陷入一种“带宽”不足的状态,像计算机会出现卡顿、耗能上升的情况一样,人们会变得容易忘事、易于急躁、疲惫感上升。在我们的生活中,随着科技的进步,信息流通可以说是畅通无阻,每时每刻都有海量的信息冲击着我们,等待大脑去处理和分辨的事情从线下变成了线上线下双轨并行。几乎从每天睁开眼睛开始,我们就需要去选择和分析,哪怕一顿早餐的选择,也有可能因为一个新的优惠活动,让我们思忖良久。信息在爆炸式增加但是大脑的带宽却很难拓展,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的去梳理,让汹涌的信息潮随机涌来,那么大脑陷入长期的疲惫感是必然的事情,但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“压迫”逐渐常态化,因此就不易察觉。

2. 没有零成本的选择

亚里士多德说过:“不参与社会的,要么是兽类,要么是上帝” ,心理学著作中也多次强调过人类的社会属性,人们的情感、认知、行为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受到社会和群体的影响。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理性思维,认为无论周围环境如何,自己总有自我的理性判断,不会轻易被他人影响,但很多时候在面对某一个群体的言论、选择时,我们会不自觉地被影响,这是人类的本能。

经济学中强调过一个概念:没有一个选择是不需要付出成本的,只不过有些成本可以转嫁而有些需要我们自己承担。同一个选择对于不同的人来说,成本也是不同的,做出选择的出发点和思考过程更是不同的,但是我们能观察到的,大多都只是其他人的选择结果。在重大选择面前我们当然会仔细考虑自身成本,受到他人影响会少一些,但在科技发达、全球互联的今天,我们能接触到的想法、选择、理论不胜枚举,我们经常是在不经意间跟随了其他人的选择或想法,比如一个美容行业的人,很容易让其周围的人增加对自身外表的关注,这种关注看上去是无成本的,因为似乎只是一个念头,但就是这样一个念头可以让其主体在消费行为、自我评价等多个维度都发生一些可大可小的变化。很多类似的成本相对较低、不容易引起注意的想法或选择都会影响着我们,久而久之,我们就容易付出很多没有察觉的成本,无论是时间成本、物质成本还是精神成本,这些成本最终会形成一种无形的“压迫”状态,让我们在做重大选择的时候对成本的感知失衡。

3. 时间是有“重量”的

一件事情如果设置了截止日期,那么它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就比另一件没有截止日期的事情要大很多,比如3个月后有一场考试,同时我们需要好好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,这两件事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显然是不同的,第一件是有时间天然的压力可以推进我们的行动,而另一件事几乎没有任何帮手,只有靠自身的意志力去推进。很多时候我们都很感谢“时间”这个帮手,每一件事的截止日期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之内摒除杂念,专心致志的完成一件事,效率大增。我们经常忽略的是:时间是有“重量”的,时间本身就是一种压力。比如在投资的过程中,一个资产的价格非常不活跃,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都不会有太大变化,而另一个资产成交非常活跃,每一秒钟都有新的变化,那么这两种资产,对于投资者的“重量”感就是不同的,很多投资者都感同身受,面对资产剧烈波动,震荡下跌的状态,几乎每一秒都惊心动魄、五味杂陈,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会不由自主地被不断跳动的价格吸引,每一分钟的决策似乎都会被下一分钟的变化所影响。越是变化快的事物,就越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,时间就像是不断的质问我们:是不是该做点什么了?刚才为什么不做出操作?等等。时间的压力总会隐藏在其他事物的背后,很难察觉,比如刚才的例子中,很多人归咎于价格本身的变化,很少有人关注到时间本身在这件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
 “压迫”感会怎样影响决策?

1. 更关注离自己最近的问题

“压迫”环绕在我们身边时 ,就像是在我们的前后左右都加了一堵墙,只有完成了墙里面的任务,才会破除一面墙壁,再向前行进一步,无形的压迫感让时常让我们无暇停下脚步去思考稍微远一些的事情。比如面前有一些任务,如果增加新技术培训,可以大幅提高效率,但是很多人宁愿选择直接去完成任务,而不愿意抽出一部分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,因为摆在面前的任务看起来更加紧迫,当无形的压力太多,就只能去减轻可以看得见的压力。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,越是效率低下就越是只能努力处理掉面前的问题,空余时间就越来越少。

2. 解决问题的方式会发生变化

当无形的重量压在我们情绪曲线上,我们总会不自觉的失去耐心、变得急躁易怒,总想要最迅速最低成本的解决每一个问题。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压力给我们带来的优势,人的潜能往往是在困境中激发出来的,事物都有两面性,压力当然有其存在的意义,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潜在的无形压力,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其实投资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这个现象,当可以选择的投资品种增多,价格波动迅速且变化幅度较大时 ,人们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不耐烦和抗拒的心理,想要找到简单的、快速的办法,去抓住每一个机会,而对于需要耗费时间、精力去思考的方法,似乎兴趣都不大或是难以坚持。

3. 情绪波动幅度增大

每一个目标的达成或失败,都会让我们产生情绪的波动,只是小目标的影响相对时间短一些、对情绪的波动影响小一些。无形的“压迫”感会让我们很少抬头去看远方 ,于是我们被迫更关注近期的事件,这种关注感逐渐会上升为一个个小的目标。因此同样一件事,对于不同的人来说,因为目标感不同,造成的情绪影响也是不同的。这种现象在投资中更为常见,一类投资者会因为一天的盈利而喜笑颜开,第二天如果面对资产价格下跌,又会懊恼万分,悔恨为什么没有在前一天卖出资产。另一类投资者倾向于关注时间维度较长的资产价格,某一天的振幅对于这类投资者的吸引力就没有那么高,因此情绪变化也更加平稳。而我们知道人们的情绪对于决策有重大影响,情绪波动时做出相对冷静、理性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。

怎样面对隐形的“压迫感”?

1. 设置空白空间

能够意识到隐形的“压迫”感会影响我们情绪的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,在意识到这个现象并且理解其成因和影响以后,就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提醒,主动给大脑留出一部分“空白”空间。部分的读者可能会觉得,这种“空白”空间就是给自己休息时间,休息的时候、没有压力的时候自然就放空大脑了。其实不然,在没有主动意识的控制下,我们的休息时间,实际上是对于短期“压迫”感的一种逃离,当休息结束后,我们还是不得不回到之前给自己设置好的一个个短期任务中去。我们这里想要强调的“空白”空间,是让我们的大脑可以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,跳出隐形“压迫”感给我们施加的思维模式,避开短期遮挡视线的障碍物,去审视我们的选择和行为,从远期的、不同层次的、不同角度的去思考,洞察长期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发展方向,摸索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。

2. 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

外部的所有条件、环境、变化等之所以会对我们产生影响,其实是因为人们有着天生的对于美好结果的向往,当实际结果与预期有差异时,我们的情绪就会产生波动。隐形的“压迫”感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,在每一次失败或者不尽如人意的时刻,增加情绪的负担,让我们不自觉地去和其他人、其他结果去比较,在不经意间逐渐减少自信心,在每一次小的胜利时刻作用又刚好倒过来。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,信息实时更新的时代,同样是完成一个目标,可选择的方式、可以借鉴的经验、需要辨别的信息就更是呈指数级增加。情况复杂的环境中,意外出现的次数也必然会增加,低于预期与超出预期的情况更是成了家常便饭,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去分辨,每一次自责、欢喜的情绪是着眼于历史的,还是放眼未来的,是侥幸还是必然。我们需要努力做到的是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不光是在一些明显的巨大成就或失败时需要想到这句话,更要时刻警戒隐形的“压迫”感带给我们情绪的小震荡,当我们经常去想“如果”怎样怎样,那“早就”怎样怎样的时候,那就需要引起注意了,那些对于长远发展和根本解决方法无益处的“多思多想”实际上是毫无益处的,这些情绪经常会赋予决策一种初始基调,让实际行为发生偏差。当然,没有人能够完全做到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我们只需要在每一个小的情绪变化中,增加一份理性的警惕,尽量抚平情绪波动的曲线。

写在最后:

我们和外部环境的联系不仅仅是我们看到和想到的那样直接,有时会有一些潜移默化的因素不会激发人们大脑的理性分析皮层,就直接对人们产生影响。我们需要意识到一些隐形力量的存在,在生活中给自己设置提醒,增加警惕性,跳脱出短期的“压迫”感,用更加平和的情绪引领每一次抉择。

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汉和资本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

风险提示:投资有风险。相关数据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,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,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。

版权所有 好买Copyright © howbuy.com, inc 2014. All rights reserved. [沪ICP备08003295号-1]

关于好买私募 | 联系我们 | 诚聘英才 | 使用条款 | 隐私条款 | 风险提示